很抱歉!由於您使用的瀏覽器已經過時,微軟已經於2016年停止IE10以下瀏覽器的技術支援,請您務必更新並建議您安裝Google Chrome瀏覽器
很抱歉!目前您的瀏覽器尺寸無法正常顯示,感謝您的配合。

資料載入中...

許一個八、九十「自在騎行」的科技夢

壹、走出去的快樂與自由

台灣中高齡族群最希望未來有什麼科技協助他們生活呢? 龍吟研論2014-2016連續三年的深度訪談,台灣40-65歲中高齡先驅消費者最期待的生活科技(如圖1),前四大為廚房烹調協助、生理偵測設備、友善長者的移動工具及行走穿戴設備與輔具。其中,行動科技就佔兩項,且遠高於大陸先驅消費者的期待,強烈感受台灣長者對於行動自主的高度需求,不只要靠自己雙腳走出去,更重視短程點到點移動的自由度。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18-11-08-18-32-43

圖1、兩岸中高齡期待的未來生活科技

資料來源:智榮基金會2014-2016兩岸先驅消費者需求趨勢研究

 

「走出去」具備多重意義,代表擁有健康身體、獨立自主、與社會接軌,更重要的是心理上也出走,「走不出去,就不快樂」是多數中高齡族群的隱憂。依據移動範圍與路線主控程度,自己騎車開車的行動自由度最高,特別是從年輕就開始駕車的長輩們並不想放掉方向盤,隨時想走就走,也繼續掌握行動主導權。高雄63歲黃先生說:「家庭日,車讓老爹來開!我喜歡自主掌握,長輩的價值就是被需要。我現在勤練氣功,不要讓反應跟視力下降得太快,變成馬路上的路隊長。」桃園龍潭95歲爺爺很驕傲地說:「如果可以,當然還想要騎車,我騎到93歲才沒有開,才換四輪(代步車)」。對許多長輩而言,自駕出門更代表著讓子女放心的生活自理能力,畢竟特殊情況看病或意外可以請子女協助,但「日常外出」可不能總是叨擾子女隨侍在側,雲林麥寮75歲王許阿嬤就感嘆:「騎車要騎一輩子,騎到腳不行了再做打算。」

 

2017年智榮基金會龍吟研論進行「樂樂活大家講—全台長者需求大調查」〔註1〕,分析68,315份有效問卷,其中50歲以上中高齡族群有32,051人(47%),每一位受訪者從10個生活麻煩選項中,進行二階段選擇,利用比較刪去法選出最為困擾自己的2項。依據全台各縣市的性別與年齡進行事後分層加權值計算(如圖2),自己打理生活(34.6%)、吃得健康(30.8%)、有效就醫(27.8%)是困擾長者的前三大麻煩,第四大困擾是安全行走(20.7%)。若從年齡差異分析調查數據(如圖3),行走環境不友善是全台長者的共同心聲,年過75歲的老長輩迫切需要行走安全的用路環境;方便大眾運輸和安全騎車開車也都有相當比例的長輩重視。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18-11-08-18-33-04

圖2、十大長者生活困擾排序

資料來源:智榮基金會2017全台長者需求大調查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18-11-08-18-33-23

圖3、十大長者生活困擾分齡分析

資料來源:智榮基金會2017全台長者需求大調查

 

雖然安全騎車開車困擾的提及比例較行走與大眾運輸低,值得注意的是,65-74 歲與75歲以上老長輩個別都有8%選擇此項為迫切需要解決的麻煩,再納入第一階填答有選到安全騎車開車困擾者,則有20.4%(如表1),據此,扣除65歲以上失能族群,換算下來,全台有超過50萬名長者期待友善自主移動工具的優化與升級。這群長輩對活躍老化的實踐有其特殊意涵,當基礎生活需求無虞,高度需要維持移動自主生活型態的長者群,可視為活躍期移動工具研發的基礎客群。

 

研究團隊也於全台各縣市累積舉辦40場團體訪談〔註2〕,與1,200位50歲到106歲社區據點長輩共談麻煩與共創解方,出行困擾更是每場都被長輩提出來討論,累積蒐集40個與行走輔具、大眾運輸與交通工具有關的解方中,社區長輩改良代步車、機車、汽車的見解就有15個。在在顯示,雙腳走不到且大眾運輸佈點空缺的小區域移動工具,是讓長輩持續活躍的「賦能出行」關鍵。

 

 

表1:65歲以上長者第一階與第二階需求填答結果分布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18-11-08-18-58-08

 

貳、我不老殘弱,別逼我用代步車

雖然現行政策上總建議高齡長輩應減少自駕、改搭大眾運輸工具,抑或是將交通工具轉為四輪代步車,仍有諸多長輩冒險上路,主要原因之一是地方的交通配套措施未臻完善,無法提供自駕以外更滿意的替代方案;二則是因為目前市面上適用於長者的交通工具仍相對稀少,產品選擇少,不是汽機車、就是四輪代步車,難以滿足不同生理衰弱階段的長輩。對於生理狀況還能夠應付自駕的長輩來說,讓他們放棄原本熟悉的交通工具,轉換為功能降級且看似失能、老殘的代步車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

整合龍吟研論歷年深度訪談與大型社區團體訪談資料,彙整出目前長輩對既有四輪代步車不買單的三大因素:

 

一、對老的心理抗拒:

無論是因為高齡而需重新審驗換發駕照、或是說服轉換使用宜老代步工具,這些行為都是在強迫長輩正視自己老化的事實。新竹60歲的黃阿姨說:「代步車我都不喜歡,身體狀況比較差一點才會坐到,我這一輩子應該都不要坐!我和小孩子說過,需要人家幫忙了,你們就不要帶我出門。」國外研究也發現,沒有通過換照檢測的長輩,在失去自駕資格,而須仰賴他人後,正式步入老人行列,這個改變將對心理產生極大衝擊(徐業良,2010)。

 

二、不想被標籤為老、殘、弱:

代步工具的造型設計對於長輩的使用意願有極大影響。專屬於長者的代步工具雖較一般汽機車來得安全許多,然而一坐上去,似乎立即將「老、殘、弱」的標籤貼上身,即便座椅設計得不像輪椅,或是將外觀設計得較像機車,都無法讓長輩欣然買單,他們真正需要的並不是專為老而生的代步工具,且拒絕使用任何會讓自己看起來像殘疾、失能人士、或傳達出「老味」的工具。

 

三、無法適應代步車跟汽機車的功能落差:

對於早已習慣自駕便利性的長輩而言,轉換成相對安全、但行駛速度緩慢的四輪代步車並沒有足夠誘因。他們對於電動車有諸多抱怨,比如桃園龍潭的長輩們便說:「電動車應該要是全方位的,有後照鏡可以發現後面有車來了,可以變速、爬坡,電池可以撐久一點,不要開一段就要充電。」對於目前生理狀況還可應付日常短程自駕的長輩來說,調整習慣、換乘較輕的車型,或是自己小心就好,都勝於四輪代步車。

其實,高齡長輩要靠自己的力量出趟門得克服重重阻力,除對自己衰弱的生理狀況沒有把握,更多來自外界普遍對「老」上路的疑慮,包括來自子女的擔憂與限制、害怕造成共同用路人的困擾跟壓力,乃至不斷頒布的長者駕駛規範,都讓長輩增加許多自駕出行的心理壓力(如圖4)。但是,靠自己出門的動機之強,仍讓許多過去習於自駕出行的長輩不願放棄原有交通工具,電動代步車成為避之唯恐不及的「最不得不」選項。當生理老化速度趨緩,長者的活躍期漸長,老化至失能階段的分界越來越模糊〔註3〕,這種緩速衰弱的生理狀態,凸顯出在一般汽機車和輔助性代步車之間,還有一個龐大的「轉換期需求」尚未被照顧到。舉例來說,小孩從剛會走路到能順暢騎車之間,「滑步車」就銜接了兩者,既顧到需求,又創造新市場。

 

 

4

圖4、台灣長者自駕出行的心理意義、阻力與助力

資料來源:智榮基金會龍吟研論

 

參、心聲:可以成為對安全負責的用路人,誰想當三寶

疾病突發狀況、肌力骨骼弱化、以及反應力變慢…等都是長輩們在自駕時的擔憂(如圖5),也提高了提高騎乘交通工具的意外風險。彰化81歲的公道伯便說:「現在老了騎鐵馬最怕頭會暈啊,而且椅墊調太低,腳骨蹬不直會痠,椅墊調太高,要下地時又踩不到地,一下就整個人撲倒在地,上次就這樣脫了一大層皮!」而屏東九如的阿嬤十分煩惱白內障開刀後,視力減弱影響騎車的視線。當反應力不如前,騎行於如虎口的馬路上需時時警覺。桃園龍潭的長輩們提到急速行駛的機車都頻搖頭:「現在騎車忽然出狀況的時候,反應變得比較慢。老人家騎車開車就慢一點,但是後面的車子,叭叭叭,一下就從你旁邊衝過去,會嚇到。」各式生理自然弱化,帶來高齡駕駛人的心理壓力,不願意成為馬路三寶的挫折感油然而生。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18-11-08-19-07-46

圖5、長輩對安全騎車開車的擔憂

資料來源:智榮基金會2017全台長者需求大調查

 

換個角度,轉換期的交通工具假設不是「以輔助行動為中心」,而定位成「階段性短程代步工具」,並以「持續活躍出行」為目的來設計,會是如何呢?屏東霧台的原住民長輩,因記憶力衰退、而無法清楚辨認複雜山路,他們繪出設置導航系統的機車,聲控就能獲得路線指示,協助他們安全出門、平安回家。桃園龍潭長輩則期待電動車能像汽車能有換檔變速功能,具備充足的馬力可以爬坡,也可輕鬆應對崎嶇路面,不會因為不穩而翻車。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18-10-31-10-52-47

圖6、長輩對代步工具設計優化的概念發想

資料來源:2016年及2017年龍吟長輩團體訪談圖文記錄

 

 

長輩心中最理想的代步工具,往往建構在改良既有交通工具上,協助降低因生理弱化所產生的駕駛、騎乘困擾和危險(如圖6),例如:在現有交通工具中加上緩步起步機制、低底盤、載物協助、照明協助、防撞預警、圖示和字體大而清楚的介面、以及簡化而直觀的操作方式…等。新竹60歲的林阿嬤並不想被剝奪駕車的權利,希望透過不同的駕車系統設計,讓她克服老化生理限制,如同年輕時開車一般自在,「我可以跟阿孫說,你看阿嬤75歲還可以開車,只要簡單的按鈕,就可以控制速度。」

 

雖然高齡駕駛的危險性已有許多數據佐證,要讓長輩「無痛轉換」出行工具或可有更溫和的做法。長者期待「友善的階段性短程代步工具」是以既有交通工具為原型,一方面配合長久以來早已定型的駕駛或騎乘習慣,另一方面可適用於一般交通法規,照樣上路無阻,亦可避免長者被貼標籤的尷尬情境。兼顧尊嚴與自主出行的階段性代步工具創新設計,智慧科技除須突破駕駛者生理狀態監測的正確性與外部環境動態的提前預警之外(如圖7),可多加善用語音輔助駕駛的應用,不過,最基本的還是道路標示改善,只要讓長者看清路標就有很大幫助。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18-11-08-17-38-09

圖7、各年齡層對智慧自駕解方的喜好度評分

資料來源:智榮基金會2017全台長者需求大調查

 

肆、結語

 「老」是無可避免的生理變化,如何能夠自在贏老、欣然服老,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台灣中高齡族群已經更有意識地尋求獨立自主,過上積極緩老的生活模式,讓年齡與生活限制脫鉤,演繹活躍到老的無齡生活型態。台灣長輩對於自在出行的渴求特別強烈,需要的不是完全以行動不便和衰弱失能為使用者需求所設計的代步車,而是能彌補現有交通工具和電動代步車功能落差的轉換期交通工具,新的強烈需求再加上台灣研發輔具的能耐,正是催生服務全世界高齡族群的創新移動產品與服務模式的關鍵養分。

 

智慧科技對於高齡社會的可能想像,已經從輔助照護者的「協同研發」,到直接對應中高齡長輩實踐自主生活的需求,展開各式「賦能設計」,老化衰弱期的自在騎行交通工具研發,可以是台灣產業創新的新命題。高齡是社會問題,也可以是產業轉機,更是台灣研發能力對全球高齡趨勢提出解方的契機。

 

 

(本文刊登於輔具之友第42期「健康智慧生活系列(九)社區照顧篇」:https://newrepat.sfaa.gov.tw/home/repat-friend/detail/2c90e4c7659e4b8501661ec155d14bb9) 

 

參考文獻

[1] 徐業良(2010)。〈高齡者的交通問題〉。瀏覽日期:2016年3月28日,網址:http://designer.mech.yzu.edu.tw/articlesystem/Speech/SpeechFile/(2010-06-14)%20高齡者的交通問題.pdf。

〔註1〕「樂樂活大家講全台長者生活需求調查」調查期間自2017年8月17日至2017年10月19日止。其中,量化資料經剔除填答總秒數60秒以下與7,200秒以上之後,50歲以上之有效樣本數共計32,051筆,為反應全台母體的人口結構,本研究分析依據主計處2017年9月發布人口統計資料,以各縣市區域的性別與年齡進行事後分層加權值計算。

〔註2〕智慧城市我來講於2016年10月至11月,於六個縣市共舉辦10場長輩團體訪談,每場次15-30人,共觸及176位長輩;樂樂活大家講於2017年8月至10月,於19個縣市共舉辦30場長輩團體訪談,每場次20-40人,共觸及1024位長輩。

〔註3〕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副院長荒井秀典在2018年龍吟無齡趨勢論壇的演講中提及,日本老齡人口的生理狀態正在年輕化當中。其研究比較2000年跟2010年同一年齡層老人的行走速度,發現長者的行走速度變快了;由於行走速度可以預測死亡年齡,可推論日本的老人生理上有年輕化的趨勢。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