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由於您使用的瀏覽器已經過時,微軟已經於2016年停止IE10以下瀏覽器的技術支援,請您務必更新並建議您安裝Google Chrome瀏覽器
很抱歉!目前您的瀏覽器尺寸無法正常顯示,感謝您的配合。

資料載入中...

華人「心」趨勢 休閒用力 利用休閒

提到「休閒」,傳統想法大都偏向玩樂、不實用、自由、偷閒、放空等意義。不過,對兩岸先驅消費者而言,休閒不僅是悠閒放鬆無所事事,他們更看重休閒的功能,「休閒」過程要認真,更要獲得新能力、知識,以及成就感或自我對話等心理效果!

 

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是西方第一個定義「休閒」的人,他認為休閒是為自己而做的活動 (A state of being in which activity is performed for its own sake),是擺脫工作後獲得的自由感與自由狀態。國內學者葉智魁也指出,這和道家莊子主張的「逍遙」概念極為神似,都指向心理狀態與時間運用不受束縛、自由解放,進而獲得精神的滿足或啟發。無論是亞里斯多德或莊子的想法,他們都認為休閒是不具實用價值、非功利導向、由個人內在動機驅動,追求真理至善與幸福的最終境地。

 

龍吟研論「休閒需求趨勢研究」發現,兩岸休閒先驅消費者從事休閒的動機確實多是從自己出發,最後也可能找到更美好的自己,但是,兩岸華人的休閒觀並不像哲學家所說的「無實用價值」。相反地,兩岸華人更在乎「實用性」,比起獲得心理或情感的滿足,更重視從事休閒活動能帶來的實質效益,無論是舒壓、心智成長、塑造形象、社交圈擴展或鞏固社會形象等都是屬於效益的一環。其中,大陸消費者又比台灣消費者更在意休閒的功能性,休閒不僅僅是為了自己,更在乎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休閒活動。

 

兩岸休閒先驅消費者都如此高度認真看待「休閒」,這是因為華人文化肯定勤奮不懈、輕視好逸惡勞的傳統,影響我們看待休閒的態度。因此選擇「上課」來學興趣,不但能為此不加班,更期待獲得具體成果,例如作品展或者上台演出,或是能送給親朋好友的成果。

 

換言之,華人的休閒需求巨趨勢在於「休閒不得閒」。休閒不只為了短暫的悠閒、輕鬆,而是獲得新能力、新知識的重要途徑,透過休閒活動得以填補生活中的空白,安排得越豐富多元,代表生活更為充實。

 

台灣發掘潛能 大陸累積資本

華人雖然重視休閒的實用性,但兩岸的需求價值仍有差異。台灣消費者偏好重視個人身心平衡與精神充實的休閒學習,需求重點是自我成長;大陸消費者則期待透過休閒學習強化社會連結或取得社會競爭優勢,休閒學習儼然成為另一個展現個人成就的舞台,同時也藉著休閒活動合理地遠離親近生活圈 。

 

兩岸休閒先驅者經常從事的項目中也能反映休閒價值的差異。有益放鬆身心的線上遊戲、線上影音和國內旅遊,兩岸均有過半的先驅消費者經常從事。除此之外,台灣先驅消費者傾向從事與個人日常生活反差大,或能獲得心智成長的休閒活動,創造源源不絕的生活動力。因此,知識門檻較高的藝文活動,與直接吸收新知的講座活動,已是台灣先驅消費者日常重要的休閒活動之一。

 

為了對抗社會競爭壓力,大陸先驅消費者需要「雙元策略」。一方面參與主流休閒活動來擴大生活圈、累積談資,能夠集體參加的益智遊戲和具有社會象徵意涵的海外旅行,深受受訪訪者喜愛。另一方面,他們也嘗試透過各種個人化的休閒活動暫時遠離生活親近圈,以紓解工作與家庭所累積的雙重壓力。

 

為人生加分 休閒不只是放鬆

過去,華人「休閒」是為了生活減壓放鬆,拋開負面情緒。現代華人「做休閒」不僅要能舒壓,還期待為生活加分。關鍵在於從事休閒活動,其實意在獲得控制、成就、優越、掌控等心理感受,甚至強化工作之外的能力,這些才是消費者願意長期埋單的關鍵。

 

因此,各個休閒產業中的企業若能掌握消費者從事休閒活動的真正需求,不僅掌握前瞻商機,還可以擴散到其他產業,發展休閒化服務,以順應消費者未來持續成長的休閒趨勢。

 

備註:龍吟研論採一對一深度訪談方式,在兩岸六大城市(台北/台中/高雄/北京/上海/廣州)訪談超過1600位年齡橫跨20-65歲的先驅消費者,從中描繪未來需求樣貌與變遷路徑。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