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由於您使用的瀏覽器已經過時,微軟已經於2016年停止IE10以下瀏覽器的技術支援,請您務必更新並建議您安裝Google Chrome瀏覽器
很抱歉!目前您的瀏覽器尺寸無法正常顯示,感謝您的配合。

資料載入中...

我的未來生活不是夢,讓機器人擔任老來伴

退休後,子女不在身邊、朋友不一定都有空相聚;身子越發衰弱,子女幫不上忙、適應換來換去的外籍看護好累人,幾乎已是新熟齡世代(以1954-1975出生為主體)自認終需面對的老後生活課題。必然經歷的孤寂感,和生理走向弱化甚至失能,除了人的陪伴與照護,新熟齡世代對於機器人的接受度和期待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e6%96%b0%e7%86%9f%e9%bd%a1%e7%97%9b%e9%bb%9e%e8%a7%80%e5%af%9f%ef%bc%9a%e6%88%91%e7%9a%84%e6%9c%aa%e4%be%86%e7%94%9f%e6%b4%bb%e4%b8%8d%e6%98%af%e5%a4%a2%ef%bc%8c%e8%ae%93%e6%a9%9f%e5%99%a8%e4%ba%ba

兩岸新熟齡期待的居家生活科技,居家機器人位列第三

資料來源:龍吟研論兩岸一般消費先驅者代表的深度訪談文本分析


未來生活科技提問:15年後,您希望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物,可以有更好的解決方案或產品可用?請描述這個物件的想像功能。

龍吟研論訪談兩岸319位40-65歲的先驅消費者,面對未來15年後的生活科技想像,約三成提及居家機器人的必要性。兩岸新熟齡認為機器人可以填補家人與朋友的人際互動缺口、機器人永遠不會不耐煩、沒有語言障礙、不需磨合生活習慣差異,最重要的是僅需「適應」機器人一次,生活模式似乎可以維持一段長時間的穩定,減少環境變動所需的重新適應。  

生活難免寂寞無援,機器人做家事陪聊天

不少新熟齡擔心老後沒有個講話的對象,容易情緒憂鬱或是腦袋退化速度加快,只是他們想要的不只是一個純談心伴,還要有實質生活助益兼可閒聊的機器人管家,可打理家務不鬧脾氣,也能在行動力衰弱時,協助生活所需,不再煩惱連喝一杯水也要人幫忙倒的問題。兒子一家住台北,自己獨居台中的55歲李媽媽說:「機器人可以幫我拿東西、做家事、提醒我該吃藥,還可以跟它說說話,它會有表情回應我。」也有與家人同住的先驅消費者認為機器人可以帶來更多的生活樂趣,50歲住上海的王阿姨提及:「機器人可以當我的家務打理助手,跟它聊天可以激盪出各式火花,比跟先生講話更有趣。」

機器人家教,任問千遍不厭倦

兩岸新熟齡正在學習使用智慧型手機、APP,要會Line, FB, WeChat才能和子孫互動、視訊,也可掌握生活圈以外的世界,與時俱進。只是年紀大老記不住操作步驟,得重複練習。不少年過50的先驅受訪者抱怨,有時候多問兒女幾次會收到不耐煩的神情或是「之前不是教過了嗎?!怎麼又再問一次!」廣州53歲的黃阿姨說:「問機器人就不用怕被笑被嫌,同樣問題即使重複問一百遍,它還是跟第一次回答你一樣。」新熟齡世代希望有一個耐心、可以隨時解惑的機器人老師,協助他們學習跨越使用科技的障礙。

 不怕久病無孝子,機器人照護全年無休

新熟齡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世代,只要是親身經歷過照料久病雙親的先驅消費者,幾乎都已經著手準備未來病後的照護對策,一面確保自己的病榻生活品質,一面是為了解脫子女的照護枷鎖,以維持親子關係的和諧。46歲的台北吳大哥說得很直接:「生病不要叫親人照顧,有能力就提早轉嫁到保險上,不要因為病把跟家人的關係搞壞。」除雇用看護外,部分兩岸新熟齡認為照護型機器人可以提供多一種選擇,機器人能夠完全接受指令,減少因語言不通或文化不同的溝通不良,而且撐得住全年無間斷的照護工作,不會有生理和情緒上的疲乏和不耐煩。

新熟齡希望不成為家人累贅,且要保有優質生活品質和人際互動,從減少孤單、持續學習和老病照護,都可以看見機器人協助的場景。在不遠的未來,機器人或許真能為長者帶來不一樣的老後生活樣貌。

 

備註:龍吟研論採一對一深度訪談方式,2013-2016年在兩岸六大城市(台北/台中/高雄/北京/上海/廣州)訪談超過1600位年齡橫跨20-65歲的先驅消費者,從中描繪未來需求樣貌與變遷路徑。 

本文同步刊載於康健名家觀點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