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由於您使用的瀏覽器已經過時,微軟已經於2016年停止IE10以下瀏覽器的技術支援,請您務必更新並建議您安裝Google Chrome瀏覽器
很抱歉!目前您的瀏覽器尺寸無法正常顯示,感謝您的配合。

資料載入中...

科技、保健、陪伴 組合華流5大樂齡族的關鍵買單配方

文/林宛瑩、鍾杰蒨

台灣人口老化已是現在進行式,高齡化與少子化早就是我們思考社會議題時必須納入的前提。人口結構改變既成事實,唯有將危機視為轉機,才有促成改變的可能。

從這個角度解讀人口數據,可以發現兩個關鍵訊息,反映高齡趨勢下台灣的機會與挑戰:

  • 這個世界從未像現在那麼老過:各界對「老」的認識和對應解方正在逐步累積,誰能搶得灘頭,就能取得先機。

  • 台灣不只老,而且還老的很快:意味著台灣社會面對高齡化,得立即做出因應,準備期比其他國家要短。如果做得好,這樣的經驗未來能成為他國取經的對象。

 

001

圖一:台灣老化速度快,預估由高齡社會到超高齡社會僅要8年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中華民國人口推估(105至150年)」報告與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世界人口展望:2017年修訂版」

高齡議題盤根錯節,相對地可切入角度也很多元。智榮基金會龍吟研論從2013年起,5年來在兩岸累積413位45歲以上的先驅消費者(以下簡稱先驅者)樣本,並在2018年的研究發布中,精選兩岸共147位熟齡先驅者,由未來老後生活需求的角度切入,透過質性研究方式理出他們的生活脈絡、探詢底層心理價值、勾勒美好生活願景。

 

定義「華流」樂老生活設計,台灣稍快一步

之所以瞄準兩岸45-65歲的中生代,在於這群人將是下一波退休主力,人口數、消費力可期,更擁有定義未來「華流」樂老生活主旋律的能力。尤其台灣熟齡族的教育程度普遍高於上一代,成長過程中,一面經歷民主社會轉型,一面推進台灣經濟奇蹟,生活思維和價值觀與上世代的長輩截然不同。許多熟齡族看著長輩陸續步入晚年,反思自己的退休生活,發覺老後除了健康,隨著責任包袱逐步鬆綁、生活重心重新洗牌,可以積極地把日子安排地更舒適、充實、有價值。其中,對「老」態度的轉變,是兩岸樂老生活設計有所差異的關鍵驅力。

 

「人會變老」是必定,但「人要服老」卻不再必然

面對老化這門人生必修課,兩岸熟齡的心態發展階段不同。龍吟追蹤兩岸熟齡5年的研究中,我們發現面對老化,大陸熟齡先驅者逐步從服老走向抗老,而台灣已有部分先驅者在抗老之外,更早往前一步自在面對老。

但隨著社會集體老化狀況加劇,不管從媒體、身旁親友的經驗,人們對於老化的認識將會增加,早一步面對高齡議題的台灣,在抗老已成主流的狀態下,由於對「老」的瞭解更多元,開始出現自在面對的聲音。不難想見,隨著熟齡先驅者生活經驗的擴散,大陸市場自在老的退休生活態度必將逐漸抬頭。

002

圖二:兩岸熟齡族抗老成主流,台灣早一步抬頭自在面對老
資料來源:智榮基金會龍吟研論研究

 

回到兩岸的主流信念——抗老,抗老不僅止於維持外表,還包含健康、體能、腦力、心態各面向的全方位抗老。抗老需求多元化,意味著高齡市場的商業研發有更多的機會與角度可以切入。抗老不再只是一門皮相回春的生意,如何維持熟齡族各面向的活躍狀態,讓他們擺脫年齡束縛,保有持續發展生活的可能,將成高齡市場的切入關鍵。

 

抗老知難行更難,起身抗老的動力從周邊人際而來

每個人只會老一次,人們總是從他人的經驗中先學到「老是怎麼一回事」,在兩岸先驅者身上同樣能見這樣的狀況。

身體衰弱是老化最有感的衝擊,在個人身體不適之外,兩岸熟齡族從他人的經驗中意識到,一旦生活起居需被照顧,與子女關係就容易磨損,故保有自主打理能力,以求老後生活尊嚴,成為心中終極想望。

「55歲以前,我認為拼命賺錢就對了。5年前先生生病後,我覺得健康非常重要;我媽媽往生前幾年,身體很不好,她想動可是沒法動,我就說能動真是福氣,不是累或是命不好。」

高雄,女,64歲

在研究中發現,家中長輩的照護經驗、身邊親友的突發意外,都是提高熟齡族們對未來生活準備意識的強力因子,是潛在顧客有機會轉成目標客戶的關鍵。雖然抗老相應的實踐大不易,但為延長人際和腦力的活躍時光,兩岸熟齡先驅者不約而同起身抗老,已是現在進行式。

 

兩岸5大樂老生活模式,行為、需求大不同

大家都想要健康、有品質的生活,但研究中發現「面對老的心態」與「生活依託重心」,大大影響著長輩面對老的相應行為及需求。

面對老的心態,主要影響熟齡族的健康作為;生活依託的重心,則是牽動熟齡族的老後生活安排,將兩軸變數拉出,五種各具特色的熟齡生活模式清楚浮現,且在銀光產業發展都有其重要意義。

 

003

圖三:兩岸熟齡先驅者,五大樂老族群佔比
資料來源:智榮基金會龍吟研論研究

 

樂老模式1:自信贏老高標準,產品研發風向標

自信贏老的生活型態,不論在運動、飲食、量測身體數據等面向,都具備系統性、全面性的規劃。他們對健康有高於常人的標準,並積極付諸實踐,且深知自己能力的限制,積極尋求科技補足,健康促進行為中都少不了科技產品的蹤跡。例如使用各式宣稱有效去除毒物的設備清洗食材,把關食安;尋求更專業的生理量測工具,以隨時校正運動、飲食規劃。

積極運用科技保持最佳狀態的同時,他們也感受到限制。例如雖已盡可能地攝取足量的營養,但仍難以得知吸收狀況。因此期待能更精確地檢測、分析身體不足的營養,給予進階改善建議。

「我可以透過數據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決定今天的吃、運動。希望可以給建議,像我現在帶這手環都沒建議,我只能用常識判斷,但不是一個最對的方向。」

台灣,女,52歲

對於產業來說,自信贏老者勇於嘗試健康相關的科技產品,隨時保持最好體態的強大動力,讓走在市場最前端的他們,對健康相關的科技產品有著更高的標準與需求。現階段的未滿足需求,激發他們對於未來產品更加豐富的想像,這群人使用產品的行為以及心得,將成為引領熟齡市場創新走向的重要指標

 

樂老模式2:獨立備老一人活,在宅終老推進器

隨平均餘命節節提升,許多熟齡族步入老年時,同時得面對父母親或伴侶的照顧,這群獨立備老先驅者早一步體認到長期照顧對生活及情感的消磨,選擇主動鬆綁家人的照顧責任。他們期待獨自在宅終老,並對一人的生活做好充分思想準備。但面對身體逐漸弱化,是否能有相對應的生活支援,改寫晚年需要家人照顧的劇本?

相較於其他四種類型,他們更加主動地擁抱機器人及各式居家科技,不只分攤家務打理,也能勝任緊急應變的角色,讓一個人的老後能輕鬆及安心地度過。例如嵌入家中原本的設備的量測工具,於異常時立即通報醫療相關單位。對於產業來說,他們將是推動在宅終老背後強大的動力。

「人帮人会厌倦,虽有很大爱心,但经常做状态也会拖垮,对老人家做出不友好的事情。所以最好有智能化的机器人,照顾生活起居。机器应该不会发脾气,虽然冷冰冰,但老了无所谓。

上海,男,54歲

高齡化的趨勢下,兩老互相照顧的情況將越發普遍,對於政府而言,當這些照顧的辛酸苦累找不到適當出口和支援時,將有更多照顧悲劇出現。這群過來人的經驗與相應的心態轉變,將提供是未來照顧壓力喘息的切入點,釋放沉重的照顧壓力。

 

樂老模式3:隨心憂老少動力,健康後援新演化

走進隨心憂老先驅者的家中,櫃上瓶瓶罐罐的保健品最能反映他們對老的焦慮,由於健康相關知識較為不足,難忍維持健康的辛苦。輕鬆食用、使用的保健品及理療用品,往往是他們落實「有用總比沒用好」信念的夥伴。

促進健康有一搭沒一搭的他們,其實對未來健康狀況充滿不安,一旦病痛找上門,將成棘手難題。例如在日常飲食上,橫亙眼前的限制愈來愈多,飲食地雷難躲,單靠保健品補營養也不夠應付需求。過往提供健康知識、鼓勵顧健康的傳統作法顯然對他們起不了作用。如何借助科技,補健康知識不足、難以持之以恆的缺口,在最舒適的狀態顧健康,將是助推他們健康更上層樓的關鍵。

「希望能告诉我吃饭要注意的事项,我这方面概念都没有,就胡搭着吃,有时候电视看一看,也记不住。

北京,女,61歲

雖然隨心憂老的生活型態在先驅者的佔比不高,卻是大眾市場中不可忽視的多數。對政府來說,若多數人邁入老年卻無適當的健康管理對策,意味著失能失智風險人口將加速成長,恐成長照資源負擔;對於產業來說,這群人隱含極高消費力,是產業面對高齡市場時不可錯失的大餅,如何讓他們不止花錢買心安,而是買到真健康,才能鞏固這群人的信任。

 

樂老模式4:家人扶老靠子女,跨代共用孵化器

家人扶老為傳統的華人養老生活模式,他們的生活重心全放在家庭,日日操勞於家務,期待自己的付出,能換得家人的奉養。

他們安於現狀,甚少關心居家生活以外的事物,社交圈僅止於老友及街坊鄰居。因此,子女成為引入外界刺激的重要橋樑——不論是手上的穿戴裝置、桌上的血壓機、抽屜中的保健食品…多是子女添購的孝心。他們對新科產品技不熟悉,若無子女即時解惑,在無感於這些產品的益處時,這些孝心將漸漸地被遺忘在角落。

此外,家人也是他們的健康守門人,子女的叮囑都是關心,若能將顧健康這件事變成家人間的共同話題,例如共享彼此的運動數據,這群先驅者將有更大的實踐動力。

「数字可以连手机,一家人都可以监督你。我所谓的监督是大家来分享,一家人才有话题,老爸,你今天你走路太快,太累了不要。这样蛮好的。」

廣州,男,61

對於產業來說,這群人的子女為產品主要的購買者,產品設計需要同時考量到兩代人的需求,簡單易用是基本,如何讓她們在使用產品同時,備感家人的關心,提升顧健康的動力,又能分攤子女負擔,將是產品進入家中的關鍵。

 

樂老模式5:親情伴老重情誼,情感保溫再推進

親情伴老的這群先驅者,積極參加各式活動,向外拓展社交圈,同時也是家裡重要支柱,在家庭與個人生活間取得新的平衡——平日行程滿滿,與朋友出遊;假日則保留給家人,不錯過與家人享天倫之樂的時刻。

他們重視與家人的關係,排除一切減損情感的可能性。例如不強求子女與己同住,也不強求子女照顧,尤其是大陸的親情半老者,多計畫終老生活將主動移居養老院,不讓照顧磨損彼此的感情。

這群樂於從事群體活動的先驅者,在健康行為的落實上渴求情感的陪伴與支持。例如在運動上,他們享受群體的感覺,朋友間的交流勝於運動本身。若從事個人運動,也期待能透過App,收到線上社群為自己加油打氣。

「有時候大家都去上班,就留一個人在家,看電視也不是辦法啊,一個人跳舞也是很無聊,要有一群人跳舞才會快樂。」

台北,女,61歲

隨著抗老意識崛起,加上華人以家庭為重的觀念,可預見家人扶老生活模式將逐漸移轉到親情伴老,成為未來華人主流的養老模式。對於產業來說,這群最活躍於在地社群的消費者,將是產品或服務進入社區時,第一個打照面的對象。如何緊抓他們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胃口,運用他們強大的組織網絡擴散力,將成為產品或服務在熟齡族群發酵的關鍵。

004

圖四:兩岸熟齡先驅者五大生活模式,健康養老需求關鍵摘要
資料來源:智榮基金會龍吟研論研究

 

科技、保健、陪伴 牽動銀光產業發展5策略

科技賦予熟齡族實現健康落實與自立生活的可能,同時也帶給消費者對未來不同以往的想像與應用期待,甚至自信贏老消費族群已經有意識地起身使用科技輔助生活。面對這群追求「有生活品質自在終老的下世代長者」,我們認為發展銀光產業有以下5大策略:

  1. 維持生理功能的需求可跨足國際市場

全球人口在老化的過程中,生理弱化而致的需求類似,若透過基礎的科學研究,在當地消費者身上找到生理機制的變化邏輯與關鍵變數,產品從研發初始就以國際市場共通需求來設計,將有利跨國發展。因此,台灣中高齡族群的生理、心理狀態與多元生活需求,正是銀光產品與服務研發初期的重要養分。

  1. 以模組化服務設計因應生理衰弱需求的階段演進

老化是連續、漸變的過程,當企業欲面對熟齡消費者的需求推出產品時,因為無法一一對應所有生理弱化的排列組合,有些用品可能只能使用一小段時間,就得因為身體狀態改變而汰換。面對這樣的挑戰,若企業改以模組化的概念設計產品,讓使用者能隨著個人生理衰弱需求的變化來調整產品,不僅促進消費者的購買意願,同時也能在使用者狀態改變的時候,提供最適當的協助。

  1. 更精準、更個人化、更貼心的在地系統服務

若提到軟體和服務,除了要瞄準每一位消費者的生理狀態,還要貼近他們的心理期待。心理門檻或期待,會因為個人、生活中的利害關係人、所處的文化而有所差異,在地化成為重要議題。服務進入不同市場前,若能抓住影響變項的大元素,以模組化的策略操作,在做到貼心之餘,還可大大降低個人化的成本。

  1. 以AI技術發展協助消費者的知能不足

由於長輩們正經歷唯一一次的老化初體驗,因應老化的知識和對應作為需逐步養成。研究中,先驅消費者認知到應對老化自己知能不足的狀況,期待有所協助。而AI的應用恰好適合補足消費者的知能缺口,例如:針對個人狀態做精準判斷,在健康各方面急需建議的狀態下,透過AI的快速運算,提供最適建議,能為消費者提供最佳解方。

  1. 熟男消費需求與潛力有待開發

過往女性似乎多被認為是熟齡市場的消費主力,但回到市場規模來看,人口性別比仍近1:1,只不過熟男市場相對沈寂。此外,若改由市場潛力的角度來看,同樣面對生理衰弱所帶來的需求缺口,相較於自理生活能力較高的女性,普遍缺乏生活能力的熟男們或許是另一片藍海市場。如何開發這群看似沈默的消費者,是挑戰也是龐大的市場機會。

 

期許台灣熟齡攜手企業共創新生活藍圖

台灣的熟齡消費者,正陪伴上一代長輩度過老後,雖然深知老後理想生活與上一代過法不同,但落實到個人生活中——可以怎麼過日子?仍有許多想像空間與進行各種生活實驗的可能性。

創造華流樂老新生活藍圖不能僅從供給、需求其中一方出發,而是雙方一同共創:產業規劃熟齡市場策略時,借助消費者對於未來想像的多元可能,納入他們的心聲,同時這群新世代的熟齡消費者也正期待和企業一起共創、一同勾勒老化未來。

供給與需求end-to-end的攜手合作,正可協助企業破除想要搶攻卻不得其門而入的處境,更是企業發展早期需求參與創新程序的契機。

 


想更深入了解中高齡族群的心理、生活、消費和市場?切勿錯過——

| 趨勢系列講座—6/28(四)「想買:中高齡社群信任」: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1804160933371546441052

| 新熟齡消費趨勢報告:http://ccc.stansfoundation.org/?p=4329

回列表